宜蘭地區對性別議題的關注開始得並不早,並且是以非常柔性的「女性書寫」方式來進行,例如1990年代出版的《天送埤之春》,及後來宜蘭縣史館陸續出版的女性生命故事書籍。這些女性書寫者漸漸反思如何將性別議題帶進公共關懷的場域,並且將故事與實際具體生活空間做連結,重新詮釋傳統以男性觀點所製造出的空間論述,醞釀出「尋找宜蘭女性地景」的課程。
在女性地景的蒐集上,我們希望兼顧族群與地域的多元性,特別關注蘭陽溪北與溪南,漢人及大同、南澳等原住民鄉地景的分布。有一位同學剛上這門課時常遭先生質疑:「妳們跑來跑去,搞得這樣忙碌,是在做什麼?」起初這位同學並不知道該如何回應先生強勢的態度,但在歷經多次地景踏查,聽到許多空間與女性的故事,例如:學堂與女性受教育的經驗、廟宇中女性的從屬地位與求生存的歷程、太平山通聯部落的古道中,泰雅婦女翻山越嶺背負農作進行貿易的辛勞,這些故事使她對空間有新的認識與體會,同時也回想自己成長過程中勞動與受壓抑的生命經驗,這些認識與心得使她有說話的勇氣與內容,個性從悲觀變得較為樂觀,漸漸能與先生開始對話,能訴說課程對她的影響,使得本來不認同此課程的先生轉為支持的態度。
同學在課程中,透過具體空間認識女性在歷史長河中多元的生命故事,進而反思自身的成長歷程,加上同學間相互激盪,更加能肯認自身價值,也較有能量在家庭進行性別權力的協商。其生命如同秋天的苦苓舅(宜蘭縣樹-台灣欒樹),經過季節的淬鍊,綻放絢麗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