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這堂地圖考古讀書會開始的十年前,習慣把社大當作成人補習班,帶媽媽來上英文課、學學電腦,自己也參加了室內設計和水電班。雖然在各式各樣的才藝班裡瞥見一些「怪怪的」課程,如走讀老高雄、自然生態學習等,卻總沒機會去了解,直到去年夏天參加了「餵way三塊厝」的說書人工作坊,開始激發對社大作為一個實踐公民社會基地的想像。
於是在工作人員惠珠與說書人夥伴的鼓勵下,爭取文化部青年村落計畫,想將略有雛型的三塊厝說書人做進一步延伸,我們要做的不是傳統的導覽人員培訓,而是希望建立公民自主發聲的能力,但不同世代間常常有無法互相理解的矛盾與爭論,如何拉近彼此的距離,進而產生對話,便成為說書人首先面臨的課題。(劉致良來不及完成這篇文章,已於2018.8.20離世,由其團隊夥伴接續完成下文)
在順利取得經費之後,我們展開每個禮拜一次的讀書會。報名熱烈,每一份報名表單都用心寫下為什麼想參加的原因,社大課程少有如此景況;原本預計進行18次,過程中,讀書會成員興致高昂,多次安排探訪古地圖行程;讀書會之後緊接3次地圖工作坊,運用讀地圖和文獻,規劃六條主題路線,並預計從9月至11月,由各組發起活動,走讀歷史現場。從報名熱烈到過程中的投入,我們常會討論為什麼?尤其每一次讀書會猶如TED,非單向被動聽講,而是每位成員都有機會上台分享從地圖看到什麼。有成員說,每個禮拜二已經習慣要來讀書會了、即便是同樣的內容還想再重修一次;會讓人如此期待,我們覺得興趣和有感應該是關鍵,很多人一開始不知道如何讀地圖,我們會請他先找自己的住家在哪裡開始,因為跟自己有關的事物是最有感的,也是啟發興趣,自主學習的基礎。共學是讀書會去中心化產生的美妙互動,也讓我們看見「我思故我在」的熱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