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永和社大講師-王立心

從個人藝術創作轉換成老師身分時,有很大的牴觸。藝術創作非常自我、不需管旁人看法,也不扮演解釋創作這件事的角色,總之沒必要對外溝通。多數藝術體系裡的創作者,跟一般人聊藝術會頻率不通,意興闌珊是必然的。藝術與常民的距離越拉越遠。進入社大後發現老師是扮演橋樑的人,需要用一般人能理解的語言去講述藝術觀念,用理論與學術語言完全會使不上力,有一種自廢武功的感覺……。但在調整過程中發現藝術體系狹隘的地方,以及菁英藝術思考的荒謬。自己當老師最大的收穫,大概是重新找到身而為人的同理心,與創作讓人感動的最初本質。


越年長的學生在求學階段,越被教育成按照步驟、單一標準的學習模式,不習慣自己思考與發想,初來上課時壓力很大,會依賴老師而過度詢問「這樣可不可以?」需要在每一個步驟都得到肯定後,才敢做下一步動作。過了幾堂課會慢慢適應「怎麼樣都可以」的方式而安心下來,逐漸理解自己的步調、個性與習慣,進而發展出個人的繪畫風格。再進一階的同學會思考個人的故事加以轉化或詮釋,成為能夠獨立創作的人。當學員不再依賴老師,基本上就是藝術家了!

基本資訊

  • 生年月日/時期
    民國/戰後時期
  • 國籍
    臺灣
  • 撰寫者
    王立心
  • 性別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