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社大在哪裡?」:城與鄉

  社區大學的發展路徑並沒有絕對的答案,沒有一種學校規模是最好的,沒有一種學習是可以被效益衡量的。以台北市為例,人口數高,的確有一區一社大的學習需求,但同時,便利的交通、首都的文化資源優勢等因素,卻增加了學習者流動的機會,使得這裡的教育現狀更容易向市場所傾斜,社大必須要端出夠有吸引力的課程菜單、夠多的優惠、要擴大招生、要有夠好的資源調配能力,才能在教育市場中生存下來;台北市社大的平均學習規模遠比其他縣市高出許多,這是結構使然,我們也就不應以地處鄉村之社大的社群經營模式等同視之。

  再將場景轉換到台灣最南角──屏東縣,在這裡,社大的工作人員若要去分班巡課,可能就得先開上兩個小時的車;而此地雖幅員遼闊,學習人口卻少而分散,社區內也不一定有設備充足的課程教室。這些條件使得鄉村社大在開課門檻、課程設計及公共議題的經營上,都必須發展出有彈性的策略,才能串聯更多學習者。當我們只用「數量」來看待偏鄉社大的成果時,將會忽略其中許多隱形的成本。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 創辦日期
    1998-01-01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