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大的數量每年皆有所調整,因地方政府會根據縣市合併、預算、政策檢討等因素重新分配民眾的社大學習資源;如2010年縣市合併後升格為直轄市的台中市,就在2017年完成大台中的社大分區規劃,社大數量因而增加。
從「社大有幾間?」的統計圖裡可看到,在1998~2004年左右,社大幾乎每年都會新增10~14校,成長速度非常快。社區大學籌備委員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以及各地關心教育改革、社區營造等領域的重要人士,都在這時展開社大籌備工作,台北、新竹、苗栗、基隆、宜蘭、嘉義、高雄、屏東、台南等縣市社大相繼成立。此外,這段時間也是社大建制化的開端,我們經歷了補助款申請與審查制度化、社大首次入法於「終身學習法」等事件,這些制度上的機會和資源,也是社大快速興起的動力之一。
目前法律上僅承認由地方政府所設立的社區大學,但事實上,早期曾有許多理念近似的單位皆會被定義為「社區大學」,如南投縣龍眼林社區學園、南投縣原住民重建學院等,而社大內部多年來對這一點也有所辯論──究竟與社區大學共享相似理念或實踐方法的學習組織,能不能加入社大行列,成為我們的戰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