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鼓勵設立農業機耕隊營運報告

台灣在50年代的經濟、社會逐漸步入穩定,社會的生產型態仍以農業為主,但輕工業也逐漸發達,農村的勞動力逐漸不足,為了提高農業生產力,省糧食局、省農林廳以及農復會在50年代開始積極推動農業機械化。

在民國52年僅有兩隊由退輔會成立的農耕隊,擁有推土機、耕耘機、曳引機、空壓機、撒種機、剪草機、施肥機、捆草機、噴火機、抽水機等,分駐於台北、台南兩地。並配合台灣省政府推廣10萬台耕耘機計畫,下鄉輔導操作與維修示範。

根據機械農耕示範地區的實驗資料,改以農業機械化耕種的農地,每公頃農地平均可以增產百分之二十,約1000公斤稻穀。民國62年省政府為加速農業機械化的目標,擇定6所農業職校學校設置農機代耕隊,其中台灣省立虎尾高級農工職業學校亦為其中之一。照片是省糧食局當年推廣農業機耕隊到雲林報告各成立之機耕隊的營運狀況情形。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訪談整理
  • 撰寫者
    許逢麟
  • 創作者
    雲林縣政府新聞處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民國50年代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