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由農民在田間操作翻土機的照片是在西螺拍攝的,時間是民國75年左右,但是要走到這一步沒那麼容易,也改變了許多現象。先是農地重劃,把農地整成臨路搬運方便,興建灌溉和排水溝渠,讓農田用水不再只依靠獸力或自鑿水井,劃定每一塊農地大小,讓農業可以機械化。
但這樣一來也改變了農村的生態和習慣,雲林的牛墟慢慢消失,剩下的北港牛墟也不再有牛隻的交易,讓人不勝唏噓,另外也興起代耕分工的行業。專業化的導入總是好事,西螺在民國62年被選為蔬菜生產專業區,當時的面積僅有80公頃,之後逐年增加。
專業化的農業帶來的改變反映在收入上。民國74年9月3日西螺農會舉行慶祝典禮,為的是農會存款超過20億,而到2019年西螺農業存款則已經來到165億,堪稱全國之最。不過種菜還是一種高勞力密集的產業,也無法完全被機器所取代,種菜的農戶平均年齡越來越高,也反映後繼無人的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