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莿桐水稻綜合栽培集中推廣

這張照片拍攝地點是在莿桐鄉,當時農復會大力推廣水稻綜合栽培集中推廣,立牌看板上還有介紹推廣範圍。莿桐鄉以生產米為主,日治時期還有送往日本的獻納米,而人稱「西螺米」有多數是來自於莿桐的耕地,自然也是實驗與示範最好的區域。

一般人不會聽過水稻綜合栽培集中推廣這件事,不過與稻農契作的碾米廠則是很有感受,因為他們的收入與稻米生產量息息相關,送往碾米廠的稻穀越多,碾米廠也就越興旺。當年在推廣水稻綜合栽培時很像軍事組織,20幾公頃組成一個研究班,300公頃組成一個推廣隊,以鄉鎮市的村里為範圍,用班隊的力量來推廣。

綜合栽培最大的特色就是有系統組織農民田間作業方式,從稻種更新到灌溉排水,一直到田間管理都是採取共同作業。這些推廣隊要組織機械耕種專業工作隊,從整地、插秧到收割都是以一種工業化流程來管理。而且還有各式的檢討與講習會來提高改良技術,藉此來提升生產效率。糧食的產量確實有增加,收成也比較好,不過農民的收入沒有增加,還是working poor,因為收成量怎麼樣就是趕不上物價。這一點碾米廠和農友都知道,40年來也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了。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1、 自行採訪整理
  • 撰寫者
    許逢麟
  • 創作者
    雲林縣政府新聞處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民國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