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雲林縣經濟農場種兔養殖中心

在電視或是歷史資料中,我們常會見到中世紀歐洲人外出打獵,時常以兔子作為蛋白質來源,但其實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在過去的台灣,兔子曾一度是台灣畜牧發展史中的明日之星。

在國民政府來台前,農家的後院大部分都以養兔為主,取兔毛及兔肉為主。因為介入成本低,養兔曾經是台灣最受歡迎的農村副業之一,直到國民政府來台後養豬養雞產業興起,迎來第一次的寒冬。

民國67年台灣省畜產試驗所推廣企業化養兔,建立現代化兔舍,改良粒狀飼料投餵自動化、人工授精等大規模飼養管理技術,並配合台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生產兔化豬瘟疫苗,當時主要以實驗用白兔需求為大宗。民國74年因為國際對兔毛及兔皮的需求增加,農委會引進毛皮用途的雷克斯兔,在雲林先行試辦推廣,養兔產業瞬間炙手可熱,相關屠宰場予加工處理廠陸續成立,種兔繁殖中心也是其中之一,但隨著毛皮加工產業外移與食用兔肉推廣不彰,養兔產業再度式微,轉型為寵物兔與肉兔混養模式。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雲林縣古坑鄉
  • 免費進場
  • 所在地-緯度
    23.6466411
  • 所在地-經度
    120.5969758
  • 是否開放
  • 資料來源
    1、 自行採訪整理
  • 時間分期
    民國戰後時期
  • 撰寫者
    徐譁荏
  •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at
    23.6466411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ng
    120.5969758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city
    雲林縣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dist
    古坑鄉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