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或是歷史資料中,我們常會見到中世紀歐洲人外出打獵,時常以兔子作為蛋白質來源,但其實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在過去的台灣,兔子曾一度是台灣畜牧發展史中的明日之星。
在國民政府來台前,農家的後院大部分都以養兔為主,取兔毛及兔肉為主。因為介入成本低,養兔曾經是台灣最受歡迎的農村副業之一,直到國民政府來台後養豬養雞產業興起,迎來第一次的寒冬。
民國67年台灣省畜產試驗所推廣企業化養兔,建立現代化兔舍,改良粒狀飼料投餵自動化、人工授精等大規模飼養管理技術,並配合台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生產兔化豬瘟疫苗,當時主要以實驗用白兔需求為大宗。民國74年因為國際對兔毛及兔皮的需求增加,農委會引進毛皮用途的雷克斯兔,在雲林先行試辦推廣,養兔產業瞬間炙手可熱,相關屠宰場予加工處理廠陸續成立,種兔繁殖中心也是其中之一,但隨著毛皮加工產業外移與食用兔肉推廣不彰,養兔產業再度式微,轉型為寵物兔與肉兔混養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