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北投陶瓷技術訓練班

1950至1970年代,陶瓷廠普遍使用台灣本地的土,最常使用北投土、南勢角土及部分的香港黑土調配而成。一般性的產品原料選用較不講究,土質未經精練含有雜質,燒窯溫度約在1000℃至1100℃之間,未完全燒結,燒成後坯體留有許多孔隙,裝水容易揮發甚至會滲水。


受到仿古風氣的影響,陶瓷業者希望達到「白如玉」的的品質效果,於是業者以化妝施粉的概念,在灰白的坯上施以化妝土,使得器表呈現白瓷狀,能夠表現彩繪的色彩,彩繪之後再噴上透明釉入窯燒成 。由於土、釉之間膨脹係數不同,燒成後常會出現裂紋,使市場銷售遇到瓶頸。


1961年在美援基金的運用之下,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在北投立農里開設陶瓷技術訓練班,聘請國內外專家來此教學,培訓技術人員,教導陶瓷技術。從這裡培訓出來的人才很多,對於臺灣陶瓷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


從這裡結業出來的學員除了在各陶瓷廠擔任技術人員之外,也有出來創業的,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蔡曉芳的「曉芳陶瓷」。以及高東郎在石牌的建泰陶瓷。蔡曉芳以精緻的中國風瓷器享譽國内外,而建泰陶瓷除了中國風瓷器之外,還以孔雀藍釉表現陶瓷的現代性,作品具有很強的創意,同樣富有盛名。

基本資訊

  • 傑出成員
    蔡曉芳
  • 撰寫者
    鄭弼偉
  • 創辦日期
    1970-01-01
  • 創辦地-地址
    臺北市北投區
  • 時間分期
    約1960年代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