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是在民國77年所攝,地點在土庫新庄橋附近,該段在當時還沒有修築堤防,可以看到河兩邊的行水區已被開發成農田,而右岸則有農戶住家。類似這樣的情景在當時已經不常見了,自民國50、60年代以來,雲林大興水利設施,不少河流溪川的堤岸都已修築完成,到了70年代僅剩少數河流部分河段還未修繕。
雲林因為濁水溪的緣故,在歷史上曾遭遇多次濁水溪改道,而致家毀人亡的慘痛事件,因此對於河流整建也特別下了不少功夫,掖注相當多的經費在這方面。但雲林缺水,雨季雨量分配不平均,在廖禛祥與林恆生主政期間就曾多次因為缺水休耕,民生也造成很大的問題。
不過當早期在台灣大修水利時,主要以防汛為主,堤防的修建方式以水泥高築後隔開河流與行水區,民眾則是開闢河川地整建為農地使用。這種方式阻礙了對於河流的親水性,也剝奪了河流休憩、休閒、娛樂、運動等功能。照片中所見,河流一旦氾濫確實對居民有身家性命的危害,不過如果不是與河川爭地,採用自然工法修築,也許照片中的河川會更有親和力與親近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