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西螺交流道

西螺交流道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民國50、60年代的雲林其實是相當熱鬧的地方,草嶺是當時台灣很重要的風景區,林內有天元莊,也是當時少數設施設備比較先進的遊樂園,北港的朝天宮是宗教聖地,而西螺的醬油在西螺大橋開通後,成為台灣來中部旅遊時很重要的伴手禮。不過雲林逐漸地不像過去那樣興盛,雲林工商業一直沒發展起來,當年斗南農改場雲林試驗場要設在雲林就被雲林縣議會大力否決,理由是拒絕雲林成為農業縣市,要發展工業。

在高速公路最後一段完工通車之後,西螺人希望高速公路能為西螺再帶來高峰。當時他們積極爭取興建西螺交流道。在民國68年評估時,要建西螺交流道用地,收購需花費3000萬,縣府並無這筆經費,所以希望能由高速公路局負擔,後來則是省府允諾在基層建設款中支應,西螺交流道才在民國71年8月1日啟用通車。

高速公路確實為西螺帶來一陣的熱潮,南來北往的車子來西螺載醬油,當時西螺鎮大同路的命名就是因為大同醬油在這條路上的緣故。只是隨著工業醬油的興起,西螺也就不再有醬油的熱潮。不過這個交流道為西螺果菜市場帶來極佳的便利性,反而支撐西螺果菜市場成為全國最重要的蔬果集散中心。西螺人喜歡聊起這些事,這些人的小故事卻是西螺的歷史。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
所在地-地址
雲林縣西螺鎮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3.775529
所在地-經度
120.447285
是否開放
資料來源
自行採訪整理
時間分期
民國戰後時期
撰寫者
許逢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