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清代至二戰後臺灣最重要的出口產業之一。苗栗地區丘陵橫亙、氣候適宜種植茶樹,茶產業自清末開始蓬勃發展,而日治時期在總督府扶植下,成為臺灣紅茶、綠茶興起之濫觴,可謂台灣茶業發展的重要據點,故列為苗栗大事件之一。
苗栗地區茶葉發展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清中葉時期。依據《苗栗縣志》記載,清代光緒年間苗栗多處已茶園滿布,如大坪頂山(今苗栗市)、老田寮山(今頭屋鄉)和三叉河山(今三義鄉)等地,其中以「老田寮茶」為佳,該茶和文山包種、凍頂包種茶於清代並稱台灣三大茗茶。日治時期,因總督府不希望台灣綠茶與內地競爭,刻意扶植苗栗三叉河的紅茶發展,讓三叉河作為三井合名會社(臺灣農林公司前身)製作紅茶的重要據點,此地成為台灣最早的紅茶發展地區;明治39(1906)年日本政府在苗栗農會三叉河支會舉辦綠茶製法研習,為臺灣綠茶之起源。
日治到戰後,臺灣茶大量外銷至全球,1970-1980年代達到巔峰。民國73(1984)年苗栗曾舉辦第一屆「臺灣區茶葉皇后選拔活動」,大幅提供苗栗茶葉能見度。1980年代以後,因工業化政策、進口市場開放,苗栗茶迅速沒落。近年苗栗地區茶葉者透過推動無農業認證、椪風茶和酸柑茶等客家特色茶和打造觀光休閒茶園等方向轉型,促使苗栗茶產業再生。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