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淡水庶民生活與傳統行業

跟淡水庶民生活與傳統行業有關的相片,共7張
跟淡水庶民生活與傳統行業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淡水庶民生活與傳統行業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淡水庶民生活與傳統行業有關的相片,第3張
跟淡水庶民生活與傳統行業有關的相片,第4張
跟淡水庶民生活與傳統行業有關的相片,第5張
跟淡水庶民生活與傳統行業有關的相片,第6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淡水庶民生活與傳統行業

此系列為蘇莉莉老師於民國70-82年(1981-1993)間,記錄下的淡水庶民生活風情和傳統行業的街景照片。


淡水主要街道和商業聚落的發展成形,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乾隆年間,沿福佑宮東側斜坡往北延伸的線型聚落,發展出的「崎仔頂」及「米市街」,乃今日重建街一帶的崙頂及清水街北段。第二階段為開港通商後,河口成為商務貿易中心,沿著福佑宮兩側河岸快速形成之平行聚落的「下街」與「大街」(今中正路);清水街中段也往東延伸出「後街」及「布埔頭」等商貿要道,是為今日的中山路。第三階段則是隨著國際商貿的繁榮,外國商人、傳教士、海關官員等大量湧入,因應而生的洋人居住區「新店」,即今三民街口至紅毛城一帶,而與下街平行的真理街也隨之發展而成。


根據蘇老師的回憶,淡水小鎮於民國80年代(1990年代)捷運開通前,尚無大量觀光人潮湧入,街道上依然保有在地人開設的各行各業商店,例如小吃、餅店、中藥鋪、古玩店、米店、種苗店、理髮店、算命擇日館、雜貨店、煤炭店、布店、鞋店等等,供應淡水人日常生活所需。鑲在門上的商號亦使用獨有的書法字型,和建築本身融為一體,不像現在的招牌那麼張牙舞爪的粉飾表面,把整座房子變成廣告架。如今這些傳統店面多已出租為販賣餐飲輕食、伴手禮品等觀光導向商店,小鎮昔日古樸單純的生活風貌已不復見。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取得對象
蘇莉莉
取得方式
原照片拍攝者授權使用
管理者
蘇莉莉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淡水中正路、淡水中山路、淡水三民街、淡水馬偕街、淡水渡船頭
撰寫者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貢獻者
原照片拍攝者
蘇莉莉
創作者
蘇莉莉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媒體類型
照片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