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大埤鄉群體醫療中心

台灣的醫療普及,一般人看病都是找診所或醫院,很少到衛生所。不過在早期醫療資源匱乏的時候,衛生所是提供地區基本醫療服務的地方,尤其是偏鄉地區的衛生所更是重要,因為當地少有診所,更何況較大型的醫院。

不過無論是早期或現在,衛生所沒醫生願意來也不是新聞,錢少事多離家遠是主因。所以在民國71年,當時的衛生署長許子秋為了解決偏鄉地區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提出基層醫療制度的改革。他讓大型教學醫院來支援偏鄉地區的衛生所,成立群體醫療中心。不過群體醫療中心最大的特色是「利潤化」,他改變衛生所的會計制度,把中心的收入扣掉成本之後,分給醫療人員,其中醫師8成,其他護理人員2成。醫師收入增加,加上對公費生賦予到偏鄉醫療中心看診的要求,確實在制度實施之後,偏鄉地區醫療服務都有大幅的改善。

照片是大埤鄉群體醫療中心成立時,地方人物致贈的花圈、花籃。當時群醫中心有多重要?舉個例子,在大埤鄉群體醫療中心民眾看診次數每天都在200人次以上,不過在編制上只有一名醫師。後來監察院對群醫中心的執行方式有意見,加上地方醫療診所也越來越多,最後群醫中心也變成歷史了。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自行採訪整理
  • 撰寫者
    許逢麟
  • 創作者
    雲林縣政府新聞處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85/11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民國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