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自強大橋

濁水溪下游有三座重要且具有歷史意義的公路橋,以興建時間先後排列,分別是西螺大橋、中沙大橋和自強大橋。西螺大橋是在美援的支持下完成(橋墩是日本時代);中沙大橋則由友邦沙烏地阿拉伯提供貸款建設;僅有自強大橋,從設計、施工、監造材料、資金皆由國人自行包辦(榮民工程管理處負責),故由省主席林洋港命名為「自強」大橋。

自強大橋最早的名字是新西螺大橋,自民國66年8月開始施工,至民國69年10月完工,共歷時3年2個月,總工程費為5億4千6百萬元,全長2224公尺,大橋連結彰化竹塘和雲林二崙,使雲林沿海鄉鎮的居民不必再繞道西螺大橋,可直接將當地的魚貨和農產運銷至北部。

但由於自強大橋的建設經費除半數由公路建設基金支付外,半數是向銀行貸款而來,在大橋通車之後,也比照西螺大橋一樣徵收過路費。值得一提的是,民國69年11月31日自強大橋通車的這一天,並未舉行傳統的通車典禮,而由當地高齡父老帶領數千民眾徒步過橋,場面十分溫馨。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雲林縣
  • 免費進場
  • 所在地-緯度
    23.834147
  • 所在地-經度
    120.398583
  • 是否開放
  • 資料來源
    1、 聯合報 2、 中央日報
  • 時間分期
    民國戰後時期
  • 撰寫者
    李漢鵬
  •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at
    23.834147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ng
    120.398583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city
    雲林縣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