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松山火力發電廠---促成松山工業化

松山火力發電廠---促成松山工業化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松山火力發電廠---促成松山工業化

在清治時期發展到光復初期,松山全區土地約佔臺北市三分之一,大部份地區為農田。直到日據時期,日人在慈祐宮附近設立國語傳習所及公學校,並將教師、警察局、石礦公司的員工宿舍設在學校附近,此區的商業才有所發展。同時日人因為臺北市區已經沒有大片空地可做為各式工廠設廠的地點,而轉向郊外的錫口庄一帶發展,大片大片的農地被劃為工業區。

1930年代松山火力發電廠完成,對工業化更有推波助瀾的功效。之後,因應戰爭的需要,鋼鐵、機械等重工廠更集中到松山庄地區。另外中崙庄的黑松汽水公司、塔塔悠的松山煉瓦工廠、舊里族的米粉工廠都見證了松山區早期的繁華。光復後,依政府都市計畫,將松山列為工業、農業、住宅混合區。許多大規模工廠如唐榮、金山、大榮、李長榮等相繼進駐。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撰寫者
資料詮釋作者:臺北市松山區公所暨松山社區大學《松山區志》編撰團隊(主編撰:松山社區大學校長蔡素貞博士)
貢獻者
時間起
民國/戰後時期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