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鄭李足

鄭李足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鄭李足,明治四十年(1907)生於臺北州松山庄王姓農家,1歲3個月時,由父母割愛與松山街李姓為養女。幼時習得手工藝編織之技藝以及刻苦耐勞之美德。11歲時,才進入松山公學校啟蒙就讀,經恩師游彌堅(臺灣光復後第二任臺北市長)策勵並自勉學習,5年級時即以同等學力考入臺北第三高等女子學校(現今「中山女高」),畢業後再考進總督府附設之教師專修班,從業後經考試及格取得公學校判任官教員資格,被派至基隆寶公學校任教。一年後,返回故里,任教於母校松山公學校。在松山服務十餘年期間,尚兼任夜間部講師及青年指導員,當時學生皆以日語稱之為「李足先生」。

自于歸松山街鄭水源,育有2男2女,並襄助創辦煤礦及赤糖業,至事業穩定,方辭去教職,其相夫教子之賢而榮獲「模範母親」殊榮。臺灣光復後,夫妻相偕投入社會服務;民國四十二年(1953),鄭水源以47歲英年遽逝,李足即補遺缺,接任竹山、蓬萊兩糖廠常務理事及鄭氏宗親會理監事。除經理家業外,李足亦致力於婦運工作,創辦松山區婦女會,並當選松山區及臺北市婦女會理事長、省婦女會及婦聯會理事,推動地方女青年及家庭主婦參與社會服務,協助家庭糾紛之調解及保護婦女權益等不遺餘力;響應蔣夫人縫紉征衣之號召及參與金門勞軍,增進軍民聯誼。

鄭水源離世數年後,李足當選第五、六屆臺北市議員,推動九年國民教育、諸多公共建設、市政發展及警民協調諸端多所貢獻;其間並任國民黨各級黨部委員暨兵役協會、改善民俗委員會松山區主任委員及中華民國紅十宇會常務理監事等職,推動捐助救災、急救等社會服務,成果卓然。民國五十九年(1970),當選國民大會增額補選婦女代表達20年,為推展國民外交,曾多次出國考察美、日、澳洲及北歐、南非等各國議會運作,歷年持續推動國民教育,提高婦女福利。

李足特別關注文教事業,曾獲東方出版社董事長游彌堅、林坤鐘聘任為總經理長達16年並續任發行人,任期內該社榮獲行政院最佳兒童科學叢書出版獎。此外,亦參與中日文化經濟協會,促進中日文化交流;晚年任鄭氏臺北宗親會副理事長、世界鄭氏宗親會常務理事,常年捐助公益事業,並熱心捐款興建臺北鄭成功廟。民國八十一年(1992)創設鄭李足文教基金會,頒發大專院校獎學金,受惠優秀學子達百餘人,並贈圖書或現款與臺北市各中小學,提倡讀書風氣。民國八十七年(1998),以92歲高壽辭世。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人物與團體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別名
李足先生
生年月日/時期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日治時期明治年間
國籍
台灣
撰寫者
資料詮釋作者:臺北市松山區公所暨松山社區大學《松山區志》編撰團隊(主編撰:松山社區大學校長蔡素貞博士)
卒年月日/時期
民國/戰後時期
性別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