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居住在建國十二村的朱家祥,談起建國十二村附近並沒有診療所,需要至大華村才有診療所,但距離遙遠,需要搭三輪車去,如沒有三輪車就得走5-6公里才能到診療所,由於當時的桃園醫院相當少,所以當時不能生大病,只能生小病,沒有地方可以看醫生。朱家祥回憶起這段往事,談起國小打棒球受傷時的經過,說:「當時沒有錢去買球棒及棒球手套,只能自己撿竹棍,用報紙摺的手套,在大竹國小的操場上打,由於是日本時期留下來的,跑道是波浪型的,沒有草皮,結果摔斷手臂,斷了不敢回家講,凌晨才受不了喊痛,後來送到臺北空軍總醫院(今三軍總醫院松山分院)醫治,在醫院裡待了兩個禮拜,因臺北離家裡太遠,所以在石膏拆完後就沒回診了。由於當時醫療技術不好,直到現在手還未康復。」朱家祥又說:「空軍基地內雖有診療所,但都是蒙古大夫,只要有點醫療概念,就可以當軍醫。」顯示當時在空軍基地的醫療水準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