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縫紉機

縫紉機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此照為〈母愛萬國旗〉一文的配圖。照片中的縫紉機是1960年代頗為常見的機型,使用時必須先用右手滑動輪軸,雙腳同時配合在踏板上前後輕輕踩動。縫紉機除了縫製新衣,也是勤儉的家庭主婦拿來拼接零頭布料的最佳工具。

縫紉機未普及之前,縫補均需依賴婦女的一雙手,那自然是非常費工又辛苦。以機器代替純手工,縫紉機的出現可說是穿著文明的一大躍進,也是婦女的一大福音,但因價格不斐,也不是家家買得起,嫁妝中若有一部縫紉機,通常也會展示給鄰里,以示其貴重。

成衣業尚未興起之前,民間穿著多由家庭主婦縫製張羅,因此,許多女性婚前必須先學得一點裁縫功夫,婚後才有辦法應付所求。婦女就著窗前的光線踩動縫紉機,縫紉機隨之發出唧唧嘎嘎的聲音,是臺灣社會某個時期常見的光景。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財團法人宜蘭社區大學教育基金會
撰寫者
張美鳳
創作者
張美鳳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19/06/19
媒體類型
照片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