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相增(右一),原籍新竹州竹東郡橫山庄(今新竹縣橫山鄉),明治41年(1908)出生。幼年時隨父親到南投埔里、國姓一帶從事農耕,因與張阿勝姻親之誼從國姓移居到都巒山山區開墾。都巒山地區土壤肥沃,彭相增在此種植花生、地瓜,收成相當好,一家生計無虞。
昭和13年(1938),日本政府為避免「大關山事件」重演,強行命令布農族人集體遷村,其中一部份遷到都巒山。彭家被迫離開都巒山,搬到阿美族部落下鹿寮(今臺東縣鹿野鄉永安村永隆社區),充當阿美族人的佃戶。
戰後初期,彭相增擔任瑞源村村長,與林萬江有鑒於學童到瑞豐國小上課不便,又得蔡樹枝捐助、邱雲海等人捐地,隨後向縣積極爭取,民國40年(1951),得以設置瑞源分校,在今瑞源國小現址建校。
彭相增還曾爭取設置寶華分校、興隆分校。民國37年(1948),彭相増當選鹿野鄉第二屆鄉民代表、民國43年(1954)當選第五屆鄉民代表,當時因鹿野常常缺水灌溉,彭相増與瑞豐、瑞源村民溝通,決議建立「豐源圳」,民國45年(1956),豐源圳大圳竣工,大瑞源地區六百公頃的旱地,已經變成可以雙期稻作的良田,村民生活日見改善。彭相增另曾擔任水利會代表、農會理事、調解委員會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