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雞母塢光華再現

五德里北隔馬公內灣與菜園、石泉遙望,東接鎖港,南臨山水、井垵,全里面積為1.2250平方公里,清代及日據前期稱為「雞母塢社」,隸屬於裡澳。地名源由相傳是因為聚落的西南方有一個小山(後稱為雞母塢山,日據後期稱之為「圓頂」),山頂平坦,頂上微成凹形,狀似雞巢,就像母雞在孵蛋的樣子而得名。民國40年(1951)獨立成里,稱「五德里」,乃因故老相傳雞有「司晨不失時…信也;近前敢鬥…勇也;見食相呼…義也;足博距…武也;其頭戴冠…文也。」五德,因而改為里名為五德。聚落住宅大都位於縣道以西,且保有部分完整的傳統合院式住宅,因此可以看見石灰、硓古石、石材等傳統建築、彩繪、磁磚、石刻等裝飾運用在民宅裡。提升社區生活品質,落實居民參與,活用社區內外資源,建立社區特色(硓古厝)。

五德位居於澎南地區的中心點。因受東北季風長期吹蝕,加上雨量稀少,水源不足,帶來嚴重乾旱、風害及鹽害長達6個月,農作物生產限制,農民收益微薄,務農人口老化,廢耕面積因而逐年增加,製產值偏低,縣內民生需用蔬菜大多仰賴台灣供應,除須額外負擔(海)運費及長時間搬運有礙鮮度外,有時受限於天候不佳如颱風船隻停駛無法再貨,蔬菜供應中斷,亟待改善,以求自立自足。藉由課程講師帶領居民走社區的道路,調查社區人文地產景等社區資源。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澎湖縣社造中心
  • 創作者
    澎湖縣社造中心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2019/11/10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