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樂活雙頭掛

興仁社區明朝時代叫做『雙頭跨』,明崇禎時七年(公元 1644 年),先民自金門遷徒澎湖時,擇拱北山與獅山中間低窪處落戶,由於村落位於兩山間之低窪處,

拱北山與獅山「掛」(懸)著而得名。

【雙頭跨】為何易名【雙頭掛】,時乃 1835 年本社蔡廷蘭赴福州省城鄉試,回

澎遭遇颶風,漂抵安南,再經千辛萬苦才回澎湖,驚悸猶存之餘,請教高人指點,乃稱係【雙頭跨】社名不穩妥,應更改,便將社名改為【雙頭掛】,取其”雙頭都掛得住”之意。更因澎湖海面波濤洶湧,以此期許族人出海能減少風害。

日治時代『雙頭掛』與烏崁里合為一個行政單位,同屬馬公街管轄。民國三十五年光復台灣後,政府下令將三字社名改為二字,先輩蔡元榮學者更改為『興仁』註解為「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君子守中庸、中不偏、庸不易。」沿用至今。社區內以蔡、張、紀、洪、王為主要姓氏,土地面積:2.6720 平方公里。

108年度以居民的生活經歷與脈動為本計畫田調之基礎,再以居民的人際脈絡為本計畫執行之推力,進而將社區的人、文、地、產、景做最清晰的盤整,並集結成有趣又生動的社區地圖,並將社區在澎湖文史上最具典範的進士第以更明確的標示指引呈現。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澎湖縣社造中心
  • 創作者
    澎湖縣社造中心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2019/11/10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