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猴硐地區煤礦脈

跟猴硐地區煤礦脈有關的相片,共2張
跟猴硐地區煤礦脈有關的相片,第1張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此為煤礦脈演變年代示意圖。猴硐地區的煤礦礦脈是中部含煤層,在石底層中屬於優良的煤礦產品。

猴硐煤礦的歷史悠久,屬於第三紀中新世代三千萬年前的產物。由於植物埋沒在地層中,因為植物本身具有的(氫、氧、碳)元素,受到長期的地熱、壓力影響,最後碳化而形成煤礦。

砂岩、頁岩的互層中,可形成七個含煤層,依深淺度分為:本層、下層、最下層(可開採),煤炭厚度大約在0.25到1公尺左右,猴硐地區只可開採這三層,愈往下開採坑內氣溫甚至會逼近攝氏四十度,許多礦工在36度就已經受不了。

整個猴硐礦區貫通了九芎橋斷層、三貂斷層、十分寮斷層,掘進工作必須要克服許多天然因素,像是地質的變動、岩石中的瓦斯、岩縫中的地下水,還要利用通風系統克服礦坑內部的悶熱以及排除瓦斯這類有毒的氣體。

煤炭可分為原料煤(油炭)、焦煤,焦煤要經過炭窯燒過成為焦炭,是煉鋼最好的原料,而焦煤多產於雙溪一帶。

猴硐地區生產的煤炭是燃料煤(柴炭)非焦煤,是火車和工廠鍋爐的動力,也是一般家庭平日煮菜用的爐灶燃料。

瑞三煤礦從昭和9年(1934)接手開採到民國 80年(1991)5月1日收坑,總產量達到680萬公噸,坑內的運搬坑道總長度達到了600到800公里,從猴硐本礦延伸到三貂嶺瀑布,一直向上延伸到十分寮的新平溪煤礦。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生物、生態與環境
建檔單位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撰寫者
柯茂琳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