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于愷駿談等待三十年的家書

住在桃園市八德區興豐路1217號的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八德榮譽國民之家的老榮民于愷駿說他來臺30年後,終於收到家書。民國68年(1979),尚未開放三通,一位從香港回來的同鄉轉來一封信,是他大哥在打聽他的消息。「我活了大半輩子,第一次感受到『悲喜交加』是什麼感覺。」于愷駿激動地說。收到信後,他立刻託人將一張全家福的照片寄回家。雖然還不能見面,但終於有家人的消息了,父母也尚健在。民國76年(1987)11月2日終於開放探親,但是,「我因為擔任航警的關係,並不在開放探親的行列之中,為此我心急如焚,還得了躁鬱症。」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當時他的長官,內政部警政署航空警察局臺北分局的劉分局長建議他申請到香港觀光,再轉往大陸,這樣就不會留下紀錄。他太太放心不下他,於是跟他一同前往。在踏上家鄉土地,見到家人的同時,于愷駿忍不住熱淚盈眶。他說:「能娶到阿英,真的是我一生的福氣。」回憶當時回鄉,光買見面禮就花了二十多萬元,這對稱不上富裕的他們來說,數目著實不小。沒想到,平日節儉過日、精打細算的太太說:「平時我們沒有孝敬到老人家,只要我們能拿得出來,又不影響我們的生活,那都是應該的。」讓他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于愷駿
  • 時間資訊
    採訪時間
    2019/04/24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聲音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1945~)
  • 地點
    錄製地點
    桃園市八德區興豐路1217號 (121.308308, 24.938643)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