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999年基隆地區煤田煤帶及煤礦分布圖〉

〈1999年基隆地區煤田煤帶及煤礦分布圖〉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1999年基隆地區煤田煤帶及煤礦分布圖〉

  〈基隆地區煤田煤帶及煤礦分布圖〉,於1999年(民國88年)5月繪製,此圖地質資料參考何春蓀〈基隆至大溪間煤田地質構造圖〉,由林再生所描繪。比例尺1/100,000,附上斷面圖(地形剖面圖)、指北標註、圖例、礦坑名稱與礦坑地圖號碼對照表等。

 

  配合臺灣北部採礦史實,將以往與基隆相同行政區域的地帶,例如瑞芳、金瓜石、侯硐、石底、金山等礦脈,列入分布圖中。透過圖例的主煤帶、背斜軸、向斜軸、逆斷層、正斷層或橫移斷層所示,也能對於其範圍內的地質概況,有初步認識。

 

  中新世地層沈積於臺灣中央山脈以西的新第三紀地槽中,而基隆地區,位於此地槽中的最北部,也是該地層分布面積最廣的地帶,故含煤地層發達,成為全臺主要產煤地區。基隆地區的煤田,約由10個煤田、17個煤帶而成。

 

  其中有9個煤帶,可延伸至海邊,進入海底,構成臺灣北部沿海的重要煤田;瑪鍊、木山澳、深澳山腳、庚仔寮灣等地曾有海底採煤活動,而以瑪鍊、建基煤礦為最為成功的例子。建基煤礦創造臺灣最遠距離、最深的海底採煤,並造就在20年中生產300萬噸的生產紀錄。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1999年基隆地區煤田煤帶及煤礦分布圖〉 / 撰寫者:丘國宣(亞洲數位典藏)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基隆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302174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生物、生態與環境
建檔單位基隆市政府文化局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林再生,1999年6月。《基隆煤礦史》,頁:262-263間圖稿。基隆市,基隆市政府。基隆文化局提供   //   【參考書目】 林再生,1999年6月。《基隆煤礦史》,頁:20-26、262-263間圖稿。基隆市,基隆市政府。丘國宣於2019年8月15日引述編撰
撰寫者
丘國宣(亞洲數位典藏)
創作者
林再生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1999/5
資料使用語言
繁體中文
媒體類型
圖稿
材質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