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東明是第三代養蜂人,家族養蜂歷史可追溯至日治。當年,祖父在苗栗通霄自家屋簷下發現一窩野蜂,便釘上木箱飼養了起來;承繼祖父的事業,父親一邊務農一邊養蜂。戰後,通霄鎮成為養蜂密集之鄉鎮,為了找尋新蜜源,全家人於1976年帶著蜜蜂來到宜蘭。
初至宜蘭,由於資訊封閉,果農們都不願讓蜂農放置蜂箱,而果農噴灑的殺蟲劑或農藥,總導致蜜蜂死傷慘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黃東明帶著自家採收的蜂蜜,逐一拜訪農家,召集上百戶果農前來開會,讓他們了解蜜蜂能幫助果樹授粉,終於與果農達成協議。
1985年左右,日本改向中國大陸採購蜂王乳,我國蜂農生計受到嚴重影響,因此,1988年,黃東明推動合作組織,於1995年結合許多蜂農,組成台灣第一個蜜蜂產銷班,共同採收,並成立「養蜂人家」品牌,打開產銷通路。期間,致力於蜜蜂研究,研發出「繼箱」,也就是在原本的飼養箱上再加蓋一層,形成樓中樓,讓產蜜空間變大,採蜜周期也從3天一次約8斤,改作6天一次達25斤,減少人力成本,2007年榮獲全國十大經典神農獎。
黃東明認為,蜂蜜產業不應只是生產銷售,還需要結合知識與服務精神。2001年,他帶頭成立蜂采館,展示產業特色,提供蜜蜂知識,成為運用專業知識帶動產品銷售的另類蜂農。
圖片著作權利註記:黃東明提供(僅限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有限度公開閱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