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楊定茂談來臺經歷

民國38年(1949),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失利,百萬軍民跟著政府來到臺灣,造就每一個人多樣的遷臺故事。民國26年(1937)出生的楊定茂,當年以軍眷的身分來到臺灣,他說道:「民國37年(1948),因為姊夫是空軍照相技術隊,屬於後勤單位,機動性高能先行撤退。我跟著姐姐、姐夫搭船從上海出發,航行2、3天後抵達臺灣高雄港,卻多待在船上好幾天,軍方不准任何人下船。」楊定茂表示,長大後讀歷史才知道,政府可能擔心船上有匪諜,或是軍隊長官叛亂,這才命令部隊、軍眷待船上。楊定茂說:「因為部隊要交接,槍也只能留在船上,高級軍官一下船便直接帶往臺北。那時一同待在船上的有我母親、姐姐、姐夫以及外甥,父親則是留在南京。」談到父親留在大陸的原因,楊定茂說:「我父親因為戰亂,年紀大了,身上也受了傷,我們臨走前,父親說:『自己人打仗,可能還不會亂殺,家裡還有點祖產,反正你們二年就可以回來,我跑了一輩子,就不跟你們跑東跑西啦!』我沒想到離家後,一搞就搞了40幾年。」楊定茂難過的表示,從民國37年(1948)離開中國大陸後,他心裡不斷惦記著留在家鄉的老父親,直到民國81年(1992)政府開放探親,離鄉背井45年的楊定茂終於能回家,但他卻連父親的最後一面都沒見著。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楊定茂
  • 時間資訊
    採訪時間
    2019/09/11
  • 媒體類型
    聲音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