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駱玉子對僑愛新村的印象

桃園市大溪區原僑愛新村430號眷戶駱玉子回憶,早期僑愛新村很荒涼,都是泥土地,且排水不良,偶爾水溝堵住便會淹水。村子裡最醒目的建築是自治會,前面有大廣場,「中間有座蔣公銅像,」她說:「從民國56年(1967)我搬進僑愛新村便有了。」還有籃球場及溜冰場,溜冰場是自治會會長倡議於六十年代所建,做為休閒活動場所。村子裡每鄰都有一口井,只要把盆子、洗衣板帶著,便可以洗衣服了。當然,所有用水都來自這口井,包含家中的飲水,以及煮飯、煮菜、洗澡所需,因此提水這件事相當辛苦。水不夠時,甚至要到離村子有一段距離的崁腳的桃園大圳提水。當時,在現今大門口處有不少擺攤賣菜的,早上5點多就開始營業,因為,5點左右,老人家就起床出門,要來買菜了,有些小孩就讀桃園縣立八德國民中學的媽媽,由於學校比較遠,也得早點起床準備早餐給小孩,「所以眷村人家都起得特別早,基本上8、9點就沒菜可買了。」駱玉子說。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駱玉子
  • 時間資訊
    採訪時間
    2019/05/11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聲音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1945~)
  • 地點
    錄製地點
    桃園市大溪區僑愛新村國宅社區 (121.2928708, 24.920420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