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眷村文化保留離問題與因應:竹籬笆的記憶與保存-眷村文化之搶救與保留

民國94年(2005)桃園縣眷村文化節,舉辦「戀戀我的臺灣村,全國眷村研討會」,與會專家劉金屏指出,眷村是國民政府遷臺後出現的名詞,翻開全世界軍事單位的資料和文獻,沒有臺灣這種安置軍眷而成立的社區型態。劉金屏說:「政府雖然有口述歷史撰寫,但無法保留眷村『精神』,若能保存較具特色的眷村,不僅表現對外省文化的尊重,同時還具有教育功能。」「外省台灣人協會」執行長黃洛斐表示,修法雖然重要,但若無法徹底清查眷村數目、軍種、歷史脈絡及特徵,保存文化之路可能會事倍功半。老舊眷村保存困難,除了需面臨老化與維修問題,還曾發生宵小闖入竊取鐵窗、鐵條販賣,空屋淪為流浪漢聚集地,具有歷史價值的眷舍,不經意成為令人頭痛的治安死角。曾擔任桃園縣文化局局長的謝小韞說:「桃園縣推動眷村文化保存的最大困難,即是眷改條例的限制,無法修復急需保存的建物。條例又規定修復經費由地方政府,例如:中壢的馬祖新村,經費高達3億多,非地方政府所能負擔。」有鑑於此,眷村文化的保存,需仰賴人口流量及增加活動,使空間能活化再利用。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胡朝欽-
  • 創作者
    鄧榮坤 、邱傑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7/05/15
  • ISBN
    978-986-00-9337-7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194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