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桃園是眷村大縣:竹籬笆的記憶與保存-眷村文化之搶救與保留

有人說美國是種族的大熔爐,各種不同文化都融成美式文化,加拿大相對則是種族的馬賽克,不同族群、文化都得到相同的尊重,桃園是美式或加式文化? 桃園縣有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外國籍等不同族群,許多文化隨著工商業社會發展而消失,眷村則是其中流失最快的文化。 資料顯示,桃園縣眷戶共有11698戶,僅次於臺北。主要原因為鄰近首都,桃園縣都市計畫發展緩慢,土地價格便宜且容易取得,因此成為安置大批軍眷的最佳選擇。桃園縣曾擁有86座眷村,從民國45年(1956)至民國55年(1966)的十年間,有不少外省籍人口自其它地方遷入,以龜山為例,可知當地眷村多在民國45年(1956)後陸續興建,造成外省籍人數比例上升。 五十年代大幅完成的眷村,命名具有時代意義,如:陸軍的陸光、莒光、自立,空軍的大鵬、建國、虎嘯,海軍的海光、潛龍,聯勤的飛駝、明駝,憲兵的憲光等等,也有以經費來源命名的,例如:僑愛、婦聯、貿商,或為前駐軍興建的如馬祖新村、太武新村等等。桃園縣的眷村大多分布於龜山、桃園、八德、平鎮、中壢一帶,中壢市龍岡地區則是全臺眷村密度最高的區域。民國42年(1953)至民國43年(1954)期間,李彌將軍率領的部隊從中南半島撤出後,選擇龍岡為駐紮地,當地逐漸成為密度最大的眷村區,但由於桃園縣眷村違建數量太多,加上許多零星的自建、增建、改建的眷舍,造成難以估計實際的眷村數量。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胡朝欽-
  • 創作者
    鄧榮坤 、邱傑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7/05/15
  • ISBN
    978-986-00-9337-7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194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