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于愷駿談生死逃難來臺的過程

于愷駿,住在桃園市八德區興豐路1217號的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八德榮譽國民之家的老榮民。 看著自己少年時的半身照,他感嘆地說:「那是我有生第一次拍照,為了考中學用的。」民國36年(1947),他小學畢業,準備報考「洋學堂」濰縣私立廣文中學(今濰坊廣文中學)。惟其父親思想傳統,認為去洋學堂會學不到東西,便讓他到外婆家的私塾讀個一年,再插班三年級。為便於升學,他因此到青島舅舅家,未料遇到撤退國軍「搶救青年」行動而被抓兵,時年17歲的他被編入部隊,自此和家鄉訣別。于愷駿回憶道:「撤退期間,先是隨第50軍參加廣州保衛戰,戰敗後,我們第808團至雷州半島打游擊,歷經25天的野外求生才到海南島。」雖然如此,由於海南島氣候炎熱、潮濕,罹患瘧疾的很多,他也不例外,「差點客死他鄉!」于愷駿說,最後終於平安來到臺灣。他在軍中待了三年,在打聽到臺北是有一遠房的表哥,便離營投靠他去。不過,報戶口時,他害怕又會被捉去當兵,想說反正不久就要回大陸了,就多報了5歲。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于愷駿
  • 時間資訊
    採訪時間
    2019/04/24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聲音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1945~)
  • 地點
    錄製地點
    桃園市八德區興豐路1217號 (121.308308, 24.938643)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