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心廣神怡〉:女子躺於池上的樹幹

〈心廣神怡〉:女子躺於池上的樹幹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心廣神怡〉:女子躺於池上的樹幹

這張作品展現了一種近乎夢境般的場景:一位年輕女子橫臥在低垂的樹枝上,雙腿自然交疊、手勢鬆弛,臉上帶著不急不徐的輕笑。她的身體彷彿懸浮於半空,不是直立於大地,也不是躺臥於室內,而是「落在」一棵橫越水面的粗壯樹幹之上,如同飛鳥棲枝,如同仙子歇腳。下方是一片綠意蔓延的池水,水面覆滿浮萍,沒有絲毫波動,幾近凝固,使得畫面整體更添一種不真實的安靜感。 模特身穿紅背心與灰裙,那抹紅色在萬綠叢中鮮明跳脫,不僅成為視線的焦點,也象徵著一種生命力或情感的躍動。在這宛如自然繪本的世界裡,紅色如同一筆筆劃破沉默的語言,不言而喻地傳達出攝影者對於「人與環境關係」的深刻凝視。她既不違和,卻也不完全屬於這片森林或水域,而是在「置入」與「融入」之間找到某種詩意的平衡。 環繞在她四周的樹枝、樹葉與水草,構成了一種柔韌且層層疊疊的包圍感,也讓觀者的視線不斷回旋於主體與環境之間。下方水池的翠綠,有別於一般河水的透明或濁黃,是因大量浮萍所構成的天然顏料,將整片畫布染成獨一無二的「自然底色」。這種綠色,彷彿是時間久了才長出的靜謐,也像是某種深層記憶的顏色,不急著流動,只等著被凝視與解讀。 更有趣的是畫面營造出的輕盈感。模特雖然明明倚靠著樹幹,但四肢的姿態與視線的飄忽,卻讓人誤以為她下一秒即將飛離樹枝、掠過水面。這不是一幅強調重量與地心引力的影像,而是讓我們重新思考「身體的物理性」是否可以被攝影所解構。這種「飛翔的錯覺」,或許正是攝影最魔幻的力量之一。 從服裝造型、構圖比例,到色彩搭配與姿態表情,這張攝影作品都展現出某種跨越時間的時尚感與超現實氣質。它可能誕生於1970或1980年代的臺灣,但卻像一場今天依然可以發生的夢。攝影者李悌欽透過這張作品所展現的,是一種極具個人特色的視覺語言:不是直白描寫現實,也不是完全編造,而是在日常與幻境之間,捕捉那轉瞬即逝、卻又令人難忘的「不真實時刻」。 鄧博仁–「114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文化部典藏網
主題分類其他
建檔單位文化部典藏網
作者
作者: 李悌欽
日期
年代: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