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告_形式簡介:旱地型Palakaw「旱地型Palakaw」
為了因應各種水域地形,Palakaw(巴拉告)因地制宜而有多種形式,如「初始型」、「溪流石砌型」、「溪流土堤型」、「溪岸挖掘型」及「旱地型」等。
馬太鞍的阿美族人擁有極高的文化意識,令其引以為傲的Palakaw(巴拉告)因此成為極受族人重視的傳統文化,不少文史工作者為了解說與管理方便,便在私人土地設置Lakaw,拉藍便在自家庭院挖了一方池子,引入泉水,建造了一個「旱地型Palakaw」。「旱地型Palakaw」獨立於自然水體之外,除非暴雨期間溼地大水漫流,否則平常不與溪流或溼地相連,自成天地,魚蝦植物無法與自然環境裡的水棲生物交流。為了讓來訪者更容易認識Palakaw,拉藍在庭院裡的Palakaw放養魚蝦,以便管理棲息其中的物種,可以說是具有文化傳播功能的「解說型Palaka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