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昭和5年(1930)前幾年,近花崗山的北濱一帶已有土地公廟,裡面供奉泥塑的土地公及土地婆,彼時北濱附近居民主要靠打漁維生,工作之餘,經常到土地公廟祈求平安,並輪流負責廟裡環境整理及香火維持。其中,較有規模的翻修,是從民國52年(1963)開始,於是乃自宜蘭大里簡慶雲宮的玉皇大帝,分靈至土地公廟來供奉,並改名為福天宮,「福」指的是福德正神,「天」指的是玉皇大帝(天公)。民國69年(1980)擴建廟宇規模,民國71年(1982)落成,並完成諸神入廟儀式。
本文係以花蓮縣境內有登記立案之寺廟為主,挑選其中九十間為對象。在撰寫體例上,廟宇部分採名稱、地址、主神、配神、沿革與特色,平面神像配置圖及基本資料諸項分例,在佛寺部分,為彰顯正統佛教信仰與一般民間信仰的區隔,則以另類方式呈現。而在寺廟分布空間的排列順序上,則係以「由北而南」的鄉鎮行政區編排,以利讀者查閱。本計畫鼓勵共創共用,然使用時請尊重原創者文字本意,圖片亦請勿切割改作。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