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工作中的大鳥青年團

1920年代,日治下的臺灣民族意識興起,許多知識青年臺灣意識啟蒙,產生許多團體,總督府則推動官方的「青年會」與之抗衡。「青年會」主要吸收公學校畢業者,之後逐漸演變為「青年團」,成為日治時期影響青年甚大的組織,在二戰期間也成為軍事動員的力量。在地青年透過參與青年團,可以被地方行政指導者認識,更加有機會進入官公署任職。「青年團」使加入者產生與其他「非公學校畢業者」、「民/社運團體」的差異,又被稱為「官製青年」,這也在臺灣人之間產生了程度不一的社會矛盾與分化。圖為大鳥青年團在警察官指導下,認真工作的模樣。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吳虹霈
  • 創作者
    毛利之俊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33/04/10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