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後第二年,由苗栗銅鑼移居到後山的韋家起新厝,採用典型的客家庄建築三合院方式,克服材料不足的條件限制,終於克難完成。蓋三合院是由頭份遷居來的師傅,憑著印象和傳統手法,一步步地蓋起來,完成一棟白牆紅瓦的建築物,在當地顯得十分耀眼。韋家三合院正廳屋頂是飛簷式、小磚瓦片,梁柱是木頭、牆面一半是磚、一半是土埆,再敷上一層三合土加白石灰。兩邊護龍興建的時間有先後,右邊是當初興建時同一時期所蓋,看得出牆面的土埆,左邊的時間較晚則多已改用紅磚。日治末期空襲,韋家的舊屋經常成為瞄準目標。
《後山老厝林建成彩墨展》一書藉由現存的老厝樣貌與歷史資料,加上繪畫,呈現了老厝的歷史風華。根據作者序言中表示,後山是移民與原居族群共存的區域,因為交通不便,在地的建屋材料多半由外地引進,早期更是由「過鹽水」海運輸入,原住民的建築則多就地取材。本計畫鼓勵共創共用,然使用時請尊重原創者文字本意,圖片亦請勿切割改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