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族群移居後山,興建的住宅保存著古風,郡界老屋可以看到該時期的模樣。屋子以磚塊、竹子、瓦片加上三合土混合,式樣除正廳外,兩邊有護龍,左邊的是廚房,右邊的則加以改建成為西式樓房。內部可以明顯看到樑柱結構,除了主要樑用木頭外,其餘皆採竹枝,屋頂則是竹條橫架,上端再鋪設瓦片。屋子外觀有二根磨石柱子,相當突出,大門也採用該方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門聯更以水泥固定砌襯,將文字刻上,直接上紅漆,外加上直線條框。整座房子十分親切和善,很有昔日拓墾時期的純樸、實在模樣。
《後山老厝林建成彩墨展》一書藉由現存的老厝樣貌與歷史資料,加上繪畫,呈現了老厝的歷史風華。根據作者序言中表示,後山是移民與原居族群共存的區域,因為交通不便,在地的建屋材料多半由外地引進,早期更是由「過鹽水」海運輸入,原住民的建築則多就地取材。後山早期建物的形式因此獨特,自成格局與家園規範。本計畫鼓勵共創共用,然使用時請尊重原創者文字本意,圖片亦請勿切割改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