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番仔樓

番仔樓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朝天宮後殿左右後方,各有一棟洋式二層加強磚造樓房,便是番仔樓。樓頂女兒牆上飾以西式欄杆,屋頂採寶頂式,上置葫蘆。一樓入門口之雨庇為木構造斜撐仿中式斗拱,左東邊番仔樓外觀是洗石子,右西邊番仔樓外觀採露明磚造,飾以白灰土線條,外觀典雅。這西式樓房與中式朝天宮相互輝映,中西合壁成建築群為一特殊的景觀。

番仔樓建成於大正元年(1912),是北港第一次出現洋樓的建築。當時蔡然標、蔡川等人為爭取核建朝天宮,在日人消除中國風貌老街、古厝及推動現代化運動、市街改正計劃的風潮下,為順利完成擴建及表示支持日人市街改正,提出在朝天宮後殿左右設計增建此二棟二層洋樓,來消除日人的無理刁難,同時也與街民多方溝通、排除異議,可謂貢獻良多。

左棟番仔樓,一向為廟住持之禪房及會客室。後來廟方於昭和 11 年(1936),設立貧民施醫所,並聘請專業醫師吳玉峰來服務,凡貧民一律免費。右棟番仔樓自完工後,則被當時商工銀行看上,向朝天宮交涉承租,設立「商工銀行北港支行」,成為北港第二座金融中心。國民政府來後,商工銀行易名為「第一銀行北港支行」。後幾經轉手,一度成為朝天宮放置儀杖等器物場所,也一度成為「老阿媽義工香火袋製造工坊」 等多用途。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番仔樓 / 撰寫者:紀雅博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270349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
所在地-地址
雲林縣北港鎮中山路178號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3.567806
所在地-經度
120.304645
是否開放
資料來源
1. 田野調查
時間分期
民國民初時期/臺灣的日治時期大正年間/民國民初時期/臺灣的日治時期昭和年間
撰寫者
紀雅博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