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土庫清華閣

土庫市街位居街衢要道,早自清康熙初葉便有漢人入墾,如來自福建泉州南安詩山鎮郭姓,南安林坂鎮林姓等。這些先民入墾帶來諸多不同的神祇信仰,諸如主祀廣澤尊王的「鳳山寺」,或一街之隔主祀天上聖母「順天宮」。隨著興建神祇、廟宇信仰,諸多文武陣頭和子弟戲亦應運而生,像是「南管」、「北管」等子弟軒社,藉以作為神祇廟會演出之用。

隨著時代變遷,許多傳統技藝卻逐漸式微,最終消失無蹤。民國94年(2005)11月於中山路上「金苑芳茶莊」訪談,當地耆老翻出一箱早年鎮上「南管」軒社之一「清華閣」相關文物。據耆老指出早年土庫因繁華熱鬧,且藝文風氣頗盛。「南管」便有「雅頌社」、「清華閣」。清華閣正式名稱為「御前清曲清華閣」,係由土庫鎮街上的陳資三先生在臺北國語學校畢業後,於民國40年(1951)所成立。

南管又稱南曲、南音或南樂,屬較清雅的音樂;清華閣合奏以「十音」為主,據耆老指出,當年每日晚上會在陳專成店租處固定練習,若遇上慶典、廟會則參與繞境演出。不過伴隨著社會型態的變遷,耆老凋零,尤其廟會型態轉變,當今土庫鎮年輕輩者幾乎不大能完整演奏出,最終僅徒留文物。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1、 台灣傳統音樂 2、 臺灣的南管 3、 口述田野調查資料整理
  • 撰寫者
    沈沐蒼
  • 創作者
    沈沐蒼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戰後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