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國防部部長辦公室於民國96年(2007)8月出版的《眷戀:憲兵與軍情局眷村》中,一篇訪問桃園市龜山區原憲光二村眷戶龔鉦堂的口述歷史。
「我家是村子裡的第一批住戶,家裡的房子並不大,其規格是1個客廳、2個臥房及1間廚房與1間廁所。客廳很小,大一點的餐桌還擺不下,我們家4個小孩睡就在1個臥房,睡的是通鋪。」龔鉦堂說,由於眷舍太小,因此村民紛紛向外增建,以至巷弄變得非常狹窄,僅能通行機車。眷村媽媽全是本省籍婦女,因此第二代多是通曉國、臺語的「雙聲道」。早年憲光二村附近的住戶很少,「我印象中以前村子外圍的大排水溝,溝水很清澈,水中還有吳郭魚。另外,村子附近有池塘,我們小孩子還會跑到池塘游泳戲水。」回想起在眷村的童年時光,他說:「以前眷村小孩的娛樂不多,......我記得電視機剛在村子裡出現時,我們兄弟姊妹常跑到鄰居家看電視,結果時間久了還被鄰居趕回家,父親嚥不下這口氣,就想盡辦法存錢買電視機,最後買了1台14吋『國際牌』的黑白電視。」在戶外娛樂方面,則是打籃球、打棒球、打撞球或釣魚之類的活動。憲光二村裡,早年有村民開雜貨店、漫畫書店等,後來只剩老王臭豆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