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在水稻機械化方面的程度較其他農產作物為高,所以也有人戲稱現在種稻的農民叫做「手機農」,用手機聯絡買苗、插秧、施肥、施藥、收割、碾米,一切都有專業的廠商可以來處理這個事,平常只要到田裡走走,看一下田水夠不夠,對不對就可以了。
不過走到這一步卻是相當艱辛,也倒了不少農機製造的中小企業。民國50幾年臺灣工資開始上漲,農村勞動力下降,但是還沒有說很嚴重。省農林廳已經開始推動機械化耕種。當時在全國各地都有輔導成立代耕中心。不過一開始的機械是用美國進口,造價昂貴,又不符合小耕地的需求,因此效益不高。後來引進日本機器之後才有所改變。
當時也一些腦筋動得快的動力機械製造商開始投入生產,不過規模都很小。理論上應該是有機會,但實際上推動的情況卻非常慢,農民接受程度不高,因為當時的工資水準還不至於讓農民放棄耕牛而改採機械化,因此後來多數的製造商都倒了。照片是林洋港任省主席時在雲林縣辦理水稻機械化的座談會,多虧當初持續推動,才就造水稻耕種高機械化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