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95年(2006),桃園眷村在眷村改建的政策下幾乎悉遭拆除,有鑑於此,桃園縣政府文化局即依「傳統聚落調查建檔計畫」進行中壢龍岡地區眷村調查,搶救文化記憶,並以之於民國98年(2009)編輯、出版了《一探桃園縣眷村文化與空間肌理》一書,此文即為當時的記錄。
桃園市的眷村興建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期為民國34至42年(1945-1953),僅有小量建造,初以空軍為主,民41年(1952)後才開始大量興建陸軍眷村。第二期為民國43至57年(1954-1968),開始出現大規模眷村的興建,共計有9,982戶,占全部眷村的79.1%,是眷村建造的高峰期,民國46年(1957)後也是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興建陸軍眷村的高峰,較晚的興鼎案與華夏案所建造的眷村數量亦相當多,且在戶數方面遠高於空軍眷村,此也反映了陸軍兵員的龐大。第三期為民國58至72年(1969-1983),眷村的興建減少,拆遷改建者日漸增多,以婦聯會修建職務官舍為主,如慈祥二村、慈光十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