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麥寮拱範宮觀自在匾額

麥寮拱範宮的由來傳聞為康熙年間有一湄洲僧人(純真樸老和尚)奉「湄洲六媽」雲遊渡台,駐錫於昔日的「海豐港街」,經地方善信虔誠叩求媽祖金身永祀,並發起建廟,名為「拱範宮」。

乾隆年間,濁水溪氾濫,分三大支流,大水衝入港街,海豐港頓時成了廢墟,人民流離失所,當地紳商乃「相土地之高低,辨海味之鹹淡」,覓得麥寮街今址安頓難民,重新建街,並搭建草寮奉祀媽祖,廟名仍舊沿用拱範宮。

麥寮街得利於港口之便,很快就恢復為繁盛街市,嘉慶庚申年(1800)信徒將拱範宮改建為殿宇恢弘、廟貌莊嚴的大廟,前殿祀媽祖、後殿拜觀音的格局亦為此時所奠定。此次重建廟宇落成,曾留下兩方匾額,分別是本街眾弟子所獻的「海國安寧」匾額和董事長興號敬立的「觀自在」匾額,「觀自在」為少見的三字匾額,此為觀世音菩薩的別稱,丁福保編著《佛學大辭典》〈觀音〉條記載:「(菩薩)舊云光世音,觀世音,略稱觀音,新云觀世自在,觀自在。梵音Avalokiteśvara,觀世音者,觀世人稱彼菩薩名之音而垂救,故云觀世音,觀世自在者,觀世界而自在拔苦與樂。」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田野調查
  • 撰寫者
    李漢鵬
  • 創作者
    拍攝:李漢鵬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嘉慶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 媒體類型
    照片
  • 存放位置
    麥寮拱範宮
  • 時間分期
    清朝嘉慶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