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北港戲院與政治

北港戲院與政治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日治大正、昭和時期,北港經濟發達,帶動了戲院的興起,當時北港也只有兩家戲院,一是「北港座」,北港人稱為「舊戲院」,國民政府來台後改名為「大復戲院」,創立約在昭和4年(1929)。另一家是昭和12年(1937)創立的「北港劇場」,北港人為分辨這兩家戲院把他稱為「新戲院」,國民政府來台後改名為「北港戲院」。

日治時兩家戲院大多放映日片或統治者所控制下的新劇,台語片只有少數。但自太平洋戰爭,受皇民化政策影響,演出愛國的「皇民劇」。國民政府來台後,電影也只是政治的宣傳及反共抗俄思想灌輸的工具,在國民政府嚴格管控攝影器材下,電影幾乎是外片的天下,沒有台語片生存空間。

民國36年台灣發生228事件後,由於受政治力的污染,國語運動及文化復興運動的推行,加上民國38年通過「懲治叛亂犯罪條例」之宣布,新劇出現「反共抗俄」話劇,學校為配合政令,常會向學生收錢,帶學生到戲院看愛國話劇,戲院就成為洗腦場所,但學生懞懂無知,單純可愛,隨劇情常看得哈哈大笑,滿嘴要打倒萬惡共匪,要殺朱拔毛,達到統治者仇匪恨匪的目的。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
建檔單位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
所在地-地址
雲林縣北港鎮義民路180號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3.571346
所在地-經度
120.30406
是否開放
資料來源
1、田野調查
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1895~1945)
撰寫者
紀雅博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