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麥寮拱範宮水德配天匾額

明治31年(1898),時值太歲戊戌年,這一年的8月6日,有一颱風通過台灣北部的洋面,引進強烈的西南氣流,造成中部台灣大降雨,引發濁水溪兩岸嚴重水災,史稱「戊戌水災」。

戊戌水災使得在日本領台後就已戶口蕭條,市況衰颯的麥寮市街更形雪上加霜,本地的信仰中心麥寮拱範宮護室也遭洪水吞噬,廟內多處毀壞。

直到明治39年 (1906)始有地方仕紳林仁池出面邀請海豐堡和布嶼堡的耆老共聚,商討重修拱範宮事宜,與會者皆表贊同,林仁慈遂與林炮、蔡純、林清池等人聯名向台灣總督府申請許可,開始動工修廟。

眾人唯恐募款困難,公議將拱範宮旁的「彰德文祠」拆除,原五文昌帝君神像移入拱範宮左護室,文祠舊石材則用來增填地基三尺,並增建右護室。此次重修,從明治39年(1906)農曆3月23日興工,至明治41年(1908)乃告完成。落成之後,董事林仁慈、林炮、林啟綬、林清池、蔡純等人共同獻立「水德配天」匾額作為紀念,匾詞盛讚水神媽祖於百姓的恩澤與天齊高。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1. 田野調查 2. 天后廟拱範宮改築敘
  •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麥寮拱範宮
  • 撰寫者
    李漢鵬
  • 創作者
    拍攝:李漢鵬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日治時期明治年間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照片
  • 存放位置
    麥寮拱範宮
  • 時間分期
    日治迄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