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畜牛登記證

顧名思義,「畜牛登記證」就是牛隻的身分證,從日治時代開始對於牛籍就有一套的管理辦法,戰後基本上仍延續日本時代的做法,將建立牛籍視為振興農業的第一要務。當時政府認為唯有將牛隻的基礎資料確定之後,農業的各項政策才得以發展,故而在民國41年8月18日即由台灣省臨時省議會通過「台灣省畜牛登記規則」,要求各縣市政府實施辦理畜牛登記工作。

政府規定,牛隻一出生就得到鄉(鎮)公所辦理登記,當中載明牛的出生年月、種別、性別、毛色及特徵,還有牛隻主人的姓名、職業、住址等相關資訊。

為防止畜牛遺漏登記及私宰牛隻,各縣市政府會定期派員自各村里抽查,違者依法處罰,此外,畜牛斃死、屠宰或失蹤時,所有人也須報請鄉(鎮)公所吊銷證明。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1. 紀雅博提供 2. 碩論:牛肉成為台灣漢人副食品的歷史觀察
  • 撰寫者
    李漢鵬
  • 創作者
    不詳
  • 時間資訊
    登錄日期
    1962/10/4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文件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194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