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95年(2006),桃園眷村在眷村改建的政策下幾乎悉遭拆除,有鑑於此,當時的桃園縣政府文化局即依「傳統聚落調查建檔計畫」進行中壢龍岡地區眷村調查,搶救文化記憶,並以之於民國98年(2009)編輯、出版了《一探桃園縣眷村文化與空間肌理》一書,此文即為當時的記錄。
在全臺灣888個眷村中,桃園市就有86個,這也意味著桃園這個眷村大市融合了閩南、客家、原住民及大陸南北各地的人們,承載並形塑出多元的樣貌。外省人口增加的分界點為民國45年(1956),當時的外省人口約為7.16%,到了民國55年(1966),則增加了10.82%,這段期間也正好是「軍眷住宅籌建運動」的第一期,大量的外省人口也在此時湧入。分析人口移入之因素,一為桃園市發展較晚,相較於鄰近的臺北及新竹,有許多未開發之土地,適合疏散鄰近縣市過於飽和之人口;二為丘陵地勢的桃園市適合防守、駐軍,建造防禦設施及訓練基地都相當合適,隨著部隊及其眷屬大量進入,眷村開始在此落地生根,四處開花結果,也造就後續的文化生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