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95年(2006),桃園眷村在眷村改建的政策下幾乎悉遭拆除,有鑑於此,桃園縣政府文化局即依「傳統聚落調查建檔計畫」進行中壢龍岡地區眷村調查,搶救文化記憶,並以之於民國98年(2009)編輯、出版了《一探桃園縣眷村文化與空間肌理》一書,此文即為當時的記錄。
來自大江南北的移民將各地不同的飲食文化帶入眷村,同時也豐富了臺灣的飲食文化,若追本溯源來看,豆漿店中的豆漿、燒餅、饅頭、油條,路邊攤的蔥油餅、臭豆腐,北方麵食館的麵疙瘩、餃子、炸醬麵等都來自於眷村。此外,更特殊的風味就非桃園市中壢、平鎮區的龍岡一帶的滇緬美食莫屬,酸辣的異國風味,來自於異域遷移而來的忠貞新村。在經濟不寬裕的年代,如何利用手邊有限的資源做出美食,端考驗眷村媽媽們的功夫,往往僅用鹽、醬油等簡單佐料,就能變出一道道鹹香下飯的眷村菜,餵飽全家人,而這些味道也是眷村的人們一生中所不可抹滅的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