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95年(2006),桃園眷村在眷村改建的政策下幾乎悉遭拆除,有鑑於此,當時的桃園縣政府文化局即依「傳統聚落調查建檔計畫」進行中壢龍岡地區眷村調查,搶救文化記憶,並以之於民國98年(2009)編輯、出版了《一探桃園縣眷村文化與空間肌理》一書,此文即為當時的記錄。
由於眷村男人往往因軍旅生涯旅居在外,眷村媽媽可以說是隻手撐起一片天,將家庭生活的大樑獨自扛在肩上,故「偉大母親」就等同於眷村媽媽的形象。早年許多臺灣家庭對於女兒嫁給外省人仍不諒解,但由於戰後臺灣的生活普遍艱苦,加上重男輕女的觀念,外省男子與本省女子的通婚例子仍十分普遍。嫁入眷村的本省太太入境隨俗,跟著外省太太學做包子、饅頭,年節灌香腸、醃臘肉,平時在家做手工賺錢,過著簡樸又刻苦的生活,一邊照顧家庭、教育子女,一邊做家庭副業,就這麼成了那個時代眷村媽媽的形象,這樣由女性為主的生活網絡也就成了眷村生活的骨幹,彼此聯繫成了共同的生命命脈。


